2019台灣燈會展期從2/19至3/3,期間每週五、六、日皆有當地新住民帶來文化藝術表演。(陳奕安拍攝)

撰文、攝影/陳奕安

邁入三十周年的台灣燈會,今年從2月19日至3月3日於屏東縣東港鎮大鵬灣登場,值得一提的是,台灣燈會首次出現大型且永久性的新住民藝術主燈,這座被賦予包容與生命交融意義的主燈命名為「你容我融」,又被稱為「海之女神」,由聞名國際的台灣藝術家王文志操刀,其工作團隊與新移民婦女合作,採用獨特素材及造型,展現新住民女性的剛柔並濟。而在燈會結束後,這座藝術主燈也不會拆除,會繼續矗立在大鵬灣岸邊成為新地標,宛如真正的守護女神。

外勞匯款APP
超商國際匯款APP

台灣燈會首次出現以新住民為意象的藝術主燈「海之女神」,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金屬光澤,不同於夜晚點燈時的風貌。(陳奕安拍攝)

國際匯款APP

到了晚上,新住民藝術主燈「海之女神」點燈,燈體隨著光線變化產生不同風情。(陳奕安拍攝)

高達17公尺、最寬處20公尺的「海之女神」背對著海洋,佇立在大鵬灣岸邊,這座藝術主燈由移民署新住民發展基金補助,命名為「你容我融」,但創作者王文志笑說,「海之女神」一詞更貼近作品,不過名稱無所謂,重要的是作品本身。

「海之女神」主要運用5噸不鏽鋼材與近35萬個蚵殼建構而成,王文志說明,不鏽鋼是適合永久保留的材料,也象徵著新住民剛硬的精神與堅強的意志力,而蚵殼有再生的功能,給人一種療癒、重生的感覺。他解釋,大鵬灣昔日布滿蚵棚,海之女神的裙襬使用大鵬灣當地素材蚵殼,製作過程由當地將近40位新住民捲起袖子一同串起蚵殼,意味著串聯情感,也連結這塊土地。

2019台灣燈會在屏東 -- 新住民藝術主燈製作影片(吳平海導演製作)

王文志長年從事竹編藝術創作,他說明其作品中重視的空間概念,包含了集體勞動,需要大量的人工,感覺如同早期社會鄰里相互幫忙的景象,因此本次藝術主燈的製作,同樣動用龐大的團隊執行,特別的是由新住民婦女們共同合作完成蚵殼的串聯,「那種集體勞動的感覺,象徵勞動者跟作品之間是有關聯的。」

另一個王文志所強調的空間概念,則是建立在人跟人之間交流互動的平台。在燈會期間,「海之女神」內部結合藝術家陳昱榮建構的東南亞元素紗幕迷宮,讓人與人在迷宮間彼此相遇,而燈會結束後,紗幕會被撤回,裙襬下形成空曠的空間,王文志希望人們能在裙襬中創造互動,「燈會結束後會是一個安靜的空間,民眾可以走進主燈底部,聽自己心跳的聲音。」他認為「海之女神」能提供舒適的環境,走進入主燈底部後可以放鬆躺下、感受海風,享受片刻寧靜。

印尼匯款APP

「海之女神」裙襬下往外看是一片海景,創作者王文志希望人們能在其中獲得心靈寧靜的感受。(陳奕安拍攝)

王文志表示,過往接案子通常是收到文化局處的邀約,未曾與社政單位接洽,這次當他獲得屏東縣社會處邀請設計、製作主燈時相當訝異,但得知主題是新住民,便二話不說一口答應。

「我對新住民有不一樣的情感。」王文志解釋,自己居住的嘉義山上有許多鄰居是新住民朋友,家中也聘請了一位外籍家庭看護工,因此深知她們離鄉背井的辛苦。也因為新住民多為女性,他首次使用寫實手法,打造巨大的女性人型藝術主燈,以鋼材展現移民女性的內在堅毅,搭配具重生、療癒意義的蚵殼編織。

移工匯款APP

王文志解釋海之女神的設計構思及背後寓意。(陳奕安拍攝)

「可能有些人對『外籍配偶』有刻板印象,我的作品想把她們塑造成女神,女神是一種對她們的尊敬,因為新住民是台灣社會很重要的一份子。」王文志強調,移民女性在台灣孕育出新二代,同時負擔社會中不少勞動工作,其實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如同女神般的存在,非常值得敬佩。他也試著在作品中呈現移民與當地融合的意象,將永久性的藝術主燈結合在地,「這個主燈屬於新住民,材料來自在地原生,因為好的作品,是從土地裡長出來的。」

目前台灣新移民人口超過54萬,屏東縣長潘孟安也在2月13日的記者會中提到,屏東縣新住民就有近2萬人,希望能在這次燈會中呈現多元文化融合的意象。記者會中擔綱主持人的胡清嫻來自越南,是台灣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,她笑著表示,台灣燈會已經舉辦三十年,「我們等待了三十年,台灣燈會上終於有屬於新住民自己的燈!」她表示,看到主燈的新住民姊妹們內心都相當感動,也謝謝所有人對她們的重視,這次,讓新住民成為主角。

越南匯款回國APP

文章出處: http://mpark.news/2019/02/19/5551/